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流域地理與生態水文團隊在《Science Bulletin》揭示近20年青藏高原水體的碳源彙特征

  定量核算青藏高原湖泊CO2交換通量 

  闡明青藏高原湖泊近二十年碳源彙特征 

  揭示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驅動機製 

    

  1.研究背景 

  中國一半湖泊都位於青藏高原,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。隨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日益加劇,圍繞青藏高原湖泊碳源彙之爭懸而未決。本研究通過現場監測和數據整合,探討了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和特征,為準確評估生態係統碳庫提供重要數據支持,並為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科學依據。 

 

  1.QTP水體CO2交換通量樣點的時間和空間分布。湖泊:n=106;河流:n=18;水庫:n=3 

  2.主要結論 

  (1) 闡明青藏高原湖泊CO2交換通量及碳源彙特征 

  湖泊CO2交換通量表現出顯著的時間差異,即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交換通量顯著高於2020年代。青藏高原湖泊CO2年排放量從2000年代的1.60 Tg C a-1增加到2010年代的6.87 Tg C a-1,然後在2020年代下降到1.16 Tg C a-1。西部和南部區域的湖泊CO2交換通量較高,東部和北部地區則較低(圖2)。然而,當結冰期包含在年度碳預算估算中時,青藏高原湖泊通常充當碳彙。因此,青藏高原湖泊正逐漸向碳彙演變,一些小型淡水湖泊以及部分中低海拔的鹹水湖具有固碳功能(圖3)。由於碳交換通量估算的高度不確定性,青藏高原湖泊的碳彙容量可能被低估。  

  2.青藏高原湖泊CO2交換通量空間分布特征a.CO2交換通量速率;b.年總CO2交換量 

 

 

  3.青藏高原湖泊沿緯度、海拔、麵積梯度下的CO2交換通量a.海拔梯度-鹹水湖;b.海拔梯度-淡水湖;c.麵積梯度-鹹水湖;d.麵積梯度-淡水湖 

 

  (2) 揭示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製 

  1980年代以來,青藏高原經曆了廣泛的氣候變化,主要包括氣溫升高和濕度增加、太陽變暗和風速降低。氣溫升高將繼續對青藏高原產生顯著影響,加速水體生物物理化學過程,促進水-氣界麵的碳交換。然而,全球變暖也會延長無冰期和融雪期,增加青藏高原湖泊的數量和麵積,降低湖泊鹽度水平,促進浮遊植物生長,最終增加湖泊CO2吸收。然而,逐漸融化的湖冰和凍土也會釋放碳到水體中。太陽變暗導致水體自養生物光合作用減少,CO2吸收減少。風速降低導致氣體擴散速度變慢,溫室氣體排放降低。總之,全球氣候變化正在共同改變青藏高原湖泊,使其從一個大的碳源變成一個碳彙。 

 

  4.湖泊碳交換過程和碳源彙特征的影響因素 

 

  3.論文信息 

  該研究成果以“Determining whether carbon sinks or sources the Qinghai–Tibet Plateau waterbodies behaved over the past 20 years”為題,於2022年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《Science Bulletin》(IF=20.577),特別研究助理賈珺傑為本文第一作者,高揚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,於貴瑞院士和汪亞峰研究員為本文共同作者。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基礎科學中心的資助。 


附件下載: